人民日報評農民不愿放棄農村戶口:“鄉村升值”
發布日期:2019-05-02
發布人: 原創
瀏覽次數:4504
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,我們需要順應時勢,以二元協同思維方式,從城鄉雙向流動來認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
有記者近日赴安徽、四川、湖北等地調查發現,多數試點中小城市已經全面放開農民進城落戶,但在“零門檻”前農民落戶意愿普遍不高,有縣城2015年農轉非僅200多人。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愿意在城市買房、工作、生活,但選擇把戶口留在農村。如何解讀農民的這種選擇,對于我們順應中國國情和農村的變化,針對性地推動中國特色城鎮化,具有重要意義。
首先需要調整一個認識,在推進中國城鎮化過程中,農村的價值要科學評估,而不能低估。農村在農民心目中的價值,與我們處在城市的角度對農村認識的價值是不一樣的。目前對農村價值,更多是從經濟利益和物質的角度來認識。其實鄉村的價值,在農民心目中,除了這些物質的價值外,還有被城市人忽略的另外一些價值。這就是鄉村特有的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價值。
作為承載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熟人社會,農村保持著一種特殊的親情文化。這種文化具有一種混合的價值。其一,它是農民精神歸屬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,給農民帶來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。其二,在農村生活的禮尚往來中,形成了鄉村特有的社會關系,從經濟學看叫社會資本。這種社會資本在農民遇到重大事情時就能發揮作用,其功能是貨幣不能替代的。改革開放以來,這些價值處在不斷衰減中,但并沒有消失,在農村繼續頑強地存在著。由此可以理解,為什么一些地方的平墳遭到農民如此強力的反對,為什么許多華僑同胞,已經離開鄉村有幾代人之久,但仍然在老家修房子、修祖墳,每年清明節都要回來祭奠。
總之,我們對農民不愿意放棄農村戶口這件事,不能用簡單思維來認識。血脈、鄉土文化與社會關系的價值,是構成農村戶口含金量的一部分。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認識不到位,認為只要給農民足夠的物質與貨幣,就可以讓農民放棄農村戶口,就可能事與愿違。
其次,還應該認識到,農民戶口含金量的升值才剛剛開始,未來還有升值空間。不僅農民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農村戶口,而且還出現了一些城市人想到農村去。值得我們關注的是,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種力量正在推動鄉村價值升值。一是正在興起的綠色消費和文化消費,使鄉村特有的青山綠水、有機生態食品、鄉土文化的價值,越來越被城市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者青睞。在這種新消費的帶動下,以農家樂為新業態的鄉村旅游方興未艾,潛力巨大。二是正在興起的互聯網,縮小了城市與農村在信息上的鴻溝。鄉村電商使以前難以進入市場的鄉村土特產品、鄉村手工藝產品進入到城市消費市場,為鄉村產業發展帶來新希望。三是隨著鄉村價值逐漸上升,一批回鄉的新鄉賢,正在成為鄉村文化復興的中堅力量,在他們的作用下,鄉村文化價值正在創造性復活,鄉村價值自我認同感也出現了回升。
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,我們需要順應時勢,以二元協同思維方式,從城鄉雙向流動來認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。我們需要把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著力點,從關注農村到城市單一通道的疏通,轉向城市與農村雙向流動通道的疏通上來。我們需要認識到,不放棄農村戶口的兩棲式城鎮化,在很長一段時間也許是一個常態。農民的選擇,是農民自身收益大化的選擇,也是對中國特色城鄉二元共生、雙向流動城鎮化的貢獻。這不僅可以使中國五千年文明之根在鄉村得以延續,也符合城鄉統籌的城鎮化要求,有利于多元文化的發展,也將為中國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。